中心提示:高以永到内乡就任之初忧心如焚,自感责任重大,夜不能寐,秉烛研墨,便写下了这副楹联,并悬挂于县衙内的三省堂,撒播千古,影响至今。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向记者证明,有多位领导人观察过内乡县衙,并对这副对联产生了稠密的爱好。
给菏泽市、县委书记们念的对联究竟是何人所作?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,这副对联为康熙十九年(1680年)内乡知县高以永编撰。
高以永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知县?他是在什么样的布景下写出了这副传世的对联?
一人,一对联
清代知县高以永到内乡就任之初忧心如焚,自感责任重大,夜不能寐,秉烛研墨,便写下了这副楹联,并悬挂于县衙内的三省堂,撒播千古,影响至今。今日咱们看到的三省堂所挂楹联,为启功弟子、书法家张志和于2008年所书。
“自感责任重大,便写下这副楹联”
内乡县衙博物馆工作室主任闫子琦曾对高以永做过专题研讨。其实,高以永并不是内乡本地人,而是来自浙江嘉兴,他在内乡做过九年知县。据闫子琦的研讨称,高以永初到内乡就任时,正值清初战乱之后,内乡大众因逃避战乱、纷繁离乡背井,庄稼荒芜、经济惨淡。面临如此不胜的县情,高以永咬牙切齿,一下车就问民疾苦,赈济哀鸿。清同治《内乡通考》评论说,“高以永,广开垦,除匪盗,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”。
高以永到内乡就任之初忧心如焚,自感责任重大,夜不能寐,秉烛研墨,便写下了这副楹联,并悬挂于县衙内的三省堂,撒播千古,影响至今。今日咱们看到的三省堂所挂楹联,为启功弟子、书法家张志和于2008年所书。
闫子琦介绍说,高以永为政以宽厚为本,效法战国时单父县令宓子贱,崇尚鸣琴而治,政简刑轻,重修了内乡县衙的二堂,并将本来二堂的“思补堂”改为了“琴治堂”。曾经有一位孝廉畏罪亡匿,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被羁于县衙,高以永以为儿子违法不能牵连白叟,但考虑到放了白叟却无人养活,所以请上级将他们祖孙二人同时开释,大众无不称好。
清官高以永 死后未留产业
高以永温厚平和,保护大众,心胸开阔,品性宽仁,遇事镇定镇定,谈笑处之。调离内乡时,大众款留不舍。清康熙《内乡县志》为其立传,称“高以永,在事数年,温厚平和为治务,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”。
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后,查核优异,迁直隶省安州知州。离任时,内乡大众们扳道款留,乃至有人追送达数百里。后来,内乡大众为高以永立有“德政”、“去思”两通石碑在仪门之前,并把他入名宦祠。
高以永终身任州县官十一年从未携家人至任所。从内乡至安州、从安州至户部,离任时,他随身携带的只要几件衣服和几本书。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归于他自己的产业,连棺木也不能运回,靠亲戚朋友赞助才得以归葬。
高以永不仅是一位好官,也是其时有名的诗人之一,死后留有《高户部诗集》一本,嘉兴《竹林八圩志》收录了其终身的诗作数百篇,仅见于康熙《内乡县志》记载的就有诗篇、碑铭20余篇。他在《内乡春日漫兴》一诗里写道:“每当春耘早放衙,小堂幽静胜山家,悠然竹几摊出坐,落尽中庭白杏花。”
一衙,一国际
“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勿道一官无用,当地全赖一官;穿大众之衣,吃大众之饭,莫以大众可欺,自己也是大众。”给菏泽官员念的这副对联,可谓内乡县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此前,还有多位领导人观察过内乡县衙,并对这副对联产生了稠密的爱好。
最新评论